辅助]标签的文章】" target="_blank">绝地求生u辅助
“二营消耗导弹三发,击落U-2高空侦察机一架!”
这句话出自1962年我军的一场防空战斗,此次战斗中,我国空军在南昌上空首次击落了一架隶属台军的U-2高空侦察机。
这场战斗打破了U-2侦察机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在此前美军和台湾当局一直都宣称我军无法击落这种侦察机。
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
U-2侦察机到底有什么出众的性能?
(U-2高空侦察机)
1
飞行高度2.5万米的巨鸟
U-2侦察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非常高的升限。
这种侦察机可以飞上2.5万米的高空巡航,只有在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无线电侦察时才会下降到1万米左右。
与此相对,当时大部分战斗机的升限往往都在2万米以下,因此很难对这种侦察机进行拦截。
比如同时期我国最先进的歼-6战斗机,其升限就只有1.8万米左右。
(歼-6战斗机)
这样高的升限,给试图拦截U-2侦察机的战斗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当战斗机试图抓住U-2下降高度进行拍照或其他侦察作业的窗口进行截击时,U-2总是能在被截击前将高度恢复到战斗机的升限以上。
尽管喷气式战斗机的爬升率很容易就能超过150米每秒,但是由于双方接触时往往都有巨大的高度差,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战斗机也只能看着U-2飞走。
U-2高空侦察机是如何做到高升限的?
(U-2高空侦察机)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其独特的气动设计。
我们观察这架侦察机的外形,不难发现其机翼的翼展非常大,甚至超过了机身长度,同时其翼面宽度又比较小。
学名上我们管这种机翼叫做大展弦比平直翼,这种机翼的特点是在低速飞行下阻力较低。
部分读者可能会有疑问,机翼不应该是有一个向后的角度才能降低阻力么?
(U-2高空侦察机)
实际上不然,飞机在飞行中受到的阻力大致可以分为诱导阻力、压差阻力、摩擦阻力几种。
其中后两者的产生原因主要来源于飞机外形与空气的碰撞与摩擦,并且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越来越大。
而诱导阻力的产生则是由翼尖涡流导致的,这种阻力是飞机低速飞行时的主要阻力,且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越来越小。
(翼尖涡流)
要在低速飞行时减小诱导阻力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增加机翼长度,令翼尖涡流无法影响到主要产生升力的翼根。
由于U-2侦察机不需要进行空战,因此其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低速飞行。
平直翼在这种低速飞行条件下良好的升阻比特性,正好可以帮助U-2缓慢地爬升到高空。
这也就是U-2侦察机采用这种气动设计的原因,类似的设计我们今天也可以在许多长航时无人侦察机上看到。
(同样使用平直翼的全球鹰)
U-2能做到2.5万米高空飞行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这种飞机进行了非常夸装的减重设计。
飞机重量降低后,发动机就更容易将飞机推上高空。
为了最大限度的进行减重,设计师们大大地降低了U-2的机体强度。
这也导致U-2侦察机甚至无法在飞行时快速降低高度,否则就有可能在速度增加的情况因为气流冲击而解体。
更为离谱的是,U-2的研发团队为了减重甚至取消了这种侦察机的辅助起落架。
(没有两侧辅助起落架的U-2)
辅助起落架就是安装于飞机机翼下的起落架,它的作用是在飞机降落或起飞时维持机身左右平衡。
而取消了辅助起落架的U-2,就变成了只有机身下一前一后两个起落架的“自行车”。
停留在地面上时,U-2的机翼下方会安装两个临时辅助起落架,不过它们会在起飞时从机身上脱落。
而当飞机需要降落时,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滑稽的一幕。
首先,一辆大马力的轿车会在U-2降落的瞬间冲入跑道跟在其后方。
这辆轿车的任务是帮助U-2飞行员观察机身的平衡,否则一旦在高速滑行的过程中发生翼尖触地的情况,就会引发一场恶性事故。
在飞机逐渐降低速度到停止后,没有辅助起落架支撑的U-2就会失去平衡并歪倒下去。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U-2机翼的翼尖也进行了特殊的设计,来确保触地时不会因为磨损等情况对机翼结构造成损伤。
之后地勤等工作人员才会一窝蜂地涌上去把飞机扶正,然后再次装上临时起落架。
这样极端的设计取向,让U-2高空侦察机获得了非常突出的升限。
(U-2侦察机降落)
2
侦察能力出众
高升限、高机动性两个特点,能够大大地提高U-2高空侦察机的生存能力。
在生存能力得到了保证的情况下,U-2开始肆无忌惮地到处惹是生非,入侵他国领空,进行各种各种的情报搜集工作。
在侦察能力上,U-2的性能也非常强大。
这种侦察机狭长的机身上总共布置了8台照相机,单次飞行能够携带的胶卷长度达到了3.5公里。
这些胶卷总计可以供U-2侦察机的自动照相机在持续飞行中拍摄4000张照片,将5000米宽、200公里长范围的地面摄制下来,分辨率还不低。
同时,U-2侦察机还携带了一批电磁侦察设备。
比如其携带的无线电通讯监听设备,就能够对侦察范围内的地面无线电通讯进行收集与录音。
而U-2携带的雷达辐射接受设备,则可以定位地面雷达信号的来源角度方向,在不同地点多次进行定位后,就可以实现对雷达所处位置精确坐标信息的确定。
同时,这种设备也可以实现对雷达工作频谱的记录,以便己方情报部门进行分析与研判。
光学摄像与电磁侦察两种类型的设备轮番上阵,可以让U-2侦察机对一个地区的军事情报进行详尽的搜集。
在1957年到1967年之间,受到美国援助的台湾地区军队就使用了这种侦察机对我军驻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行了高频率的侦察。
我人民解放军自然不可能放任台军进行这样的侦察与骚扰。
于是,一场猎杀U-2高空侦察机的行动悄悄展开了。
(我军展示被击落的U-2)
3
打下U-2有多么难?
既然使用战斗力拦截U-2侦察机的方案不可行,那么就需要换一种思路,比如使用防空导弹。
恰好,在U-2侦察机抵达台湾的同年,我军也从苏联引进了一批S-75防空导弹,不过这型导弹流传的更广的名讳却是其北约代号SA-2。
SA-2防空导弹本来是一种针对美军战略轰炸机开发的防空导弹,不过拿它来对付U-2却也非常合适。
这种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了近50公里,最大射高也达到了近3万米,正好能够覆盖U-2侦察机的活动范围。
由于SA-2导弹的外形非常像一根细长的竹竿,我们也经常会戏称拦截U-2的行动是“竹竿捅飞机”。
(SA-2防空导弹)
1958年,人民解放军防空导弹部队第一营在北京成立。
不过拥有了防空导弹并不代表着就能够轻松击落U-2侦察机了。
SA-2是一种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而我们前文也提到过,U-2侦察机携带了雷达辐射源定位设备。
在初期的对抗中,我军防空导弹系统配套的搜索、制导雷达刚一开机对U-2进行跟踪,U-2就能第一时间探测到雷达波束信号从而获知自己被锁定。
这时候敌军的U-2就会改变航线,绕开我军防空导弹的防区,继续执行侦察任务。
(SA-2防空导弹)
对于苏联来说,他们可以直接通过部署更多SA-2防空导弹组成防御网来粗暴的解决这个问题。
但当时的我国百废待兴,也就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类似的部署。
怎么办?
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军防空导弹部队的面前。
不过,运筹帷幄一向是我军全体指战员的拿手强项,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军拿出了一套从战略、战术上全盘考虑的“猎杀”方案。
4
竹竿捅飞机
从战略角度上看,U-2侦察机出动必然是要对我军重要目标进行侦察。
因此,扔出一个诱饵引诱敌军前来侦察,就能帮助我军提前确定U-2侦察机的大致航线,从而将防空导弹埋伏部署在其航线上。
这对后续的行动十分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策划了一场“诱饵行动”。
刘亚楼命令我军的一个轰炸机大队从南京转移到南昌,希望此举引来台湾方面的注意。
果不其然,敌人的U-2侦察机上钩了。
(被击落的U-2)
1962年9月9日凌晨,一架U-2侦察机从我国东南沿海方向窜入,直奔南昌军用机场而去。
不过台军并不知道的是,这次侦察飞行的一举一动都被我军的防空导弹部队全程监视。
我军的防空导弹部队第二营也提前被部署到了南昌东侧,静静地等候着U-2侦察机的到来。
为了能够成功打下这种侦察机,我军还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战术。
(被击落的U-2)
为了防止U-2侦察机再次提前使用雷达告警装置避开我军防空导弹的火力范围,二营营长岳振华提出了精简发射程序的新战法。
苏军原本制定的SA-2导弹操作规范,总计包含15个步骤,包括制导雷达开机、导弹导引头通电、发射架转向等等。
完成全套发射前准备,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也要8分钟左右。
为了缩短准备时间,打U-2侦察机一个措手不及,营长岳振华潜心钻研操作规范的每个步骤,最终扎到了解决办法。
首先,他将雷达开机步骤的顺序从第1个调整为了第11个。
这样的调整,让U-2侦察机通过雷达告警设备发现自身被锁定的时间大大后延。
同时,对于必须要在雷达开机后才能进行的五个步骤,岳振华也不厌其烦的带领全营官兵反复训练。力争将用时缩减到最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密集的训练后,二营终于做到了对SA-2防空导弹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
在U-2侦察机飞跃我军SA-2防空导弹部队火力范围时,二营突然打开了雷达。
此时二营与目标的距离只有约35公里,U-2若是想要逃出我军防空导弹的打击范围,至少需要掉头飞行2分钟。
敌机已经插翅难逃了。
在全体官兵沉着冷静的操作下,二营只花了8秒就完成了锁定目标到发射的全部准备步骤。
一瞬间三枚导弹呼啸着、拖曳着白烟腾空而起,不可一世的U-2侦察机瞬间被SA-2的高爆破片战斗部击毁。
有了这次打下U-2侦察机的经验,我国又在后续五年内击落了4架U-2侦察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1967年9月打下第五架U-2后,台湾方面就不再派出这种高空侦察机执行侦察任务了。
我军赢得了这场对决的最终胜利。
U-2侦察机虽然非常先进,但最终还是被我军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精湛的技战术所打败了。
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果也在说明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尽管战争是武器装备与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但决定胜负的关键却仍然是人。
我军也常常克服各种不利条件,战胜强大对手,这种优良的传统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