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001卡盟,本站秉承服务宗旨 履行“站长”责任,销售只是起点 服务永无止境!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CF透视 一、序

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

在这个特殊的阶层里,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

这个时代,这个阶层,这些人,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或许在特殊的年代,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但同时也满了铁与血、情与恨,在暴力中的温柔,以及优雅的暴力。

在波诡云谲的阴谋中,在狼窝孤身战斗,铁血相击,情仇纠结,阴谋诡计,便成了一些令人心动神驰的传奇故事。

这些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每一个都如天上的星辰璀璨夺目,他们常常会用一些特别的方法,做出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甚至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要写的就是这么一个传奇的红色人物。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在谍战中,有这么一位高手,他的反应和嗅觉,似乎都要比别人高上一等,有时甚至会有一种野兽般的第六感,让他们总能在千钧一发的关头,逃过敌手致命的一击。

每当他出手时,往往能给与敌人致命一击,那种准确的判断,精密的计算,和无比快捷的动作,就像是一条毒蛇。

如狼一样快准狠,又如鹰一样敏锐犀利,又如狐狸一样狡诈多面,时而又如变色龙一样善于伪装。

他就是“五重间谍”袁殊。

他曾以中统、军统、日伪、青红帮等多重身份打入敌人内部,他是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间谍。

二、左翼文人与党员

袁殊原名袁学易,又名军光,化名曾达斋,笔名碧泉,1911年3月29日出生,湖北蕲春蕲州镇人,是一家没落的官宦人家。

其父袁晓岚是老同盟会员,后任职于国民党。

袁殊8岁随家人来到上海,在立达学园读书时,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参加学生进步团体。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

14岁的袁殊开始参加罢工、罢市、罢课大游行。

不久之后的大革命时期,袁殊参加北伐战争,成为了北伐革命军中最年轻的军官。

后来因为蒋介石的叛变,袁殊赴日留学。

袁殊显示到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攻读新闻学和东洋史,二就是在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从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1931年春。

草长莺飞,斜阳三月,上海虽然车水马龙,但夜间仍有萧索之意,树梢摇曳,微风飕然,寂静已极。

此时的袁殊面孔瘦削,双目炯炯有神,顾盼之间,宛如利剑,只是眉心紧皱,满脸俱是肃杀之气。

他创办了《文艺新闻》周刊,用一支笔与敌人战斗。

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等五作家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后,国民党当局严密封锁消息,任何报纸均不敢报道。

为了揭露国民党的罪行,袁殊不顾个人安危,与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冯雪峰密切配合,上演了一出双簧戏。

冯雪峰以署名为“蓝布”的读者身份来信询问五位作家的消息,而袁殊则在《文艺新闻》头版以《在地狱或人世的作家——一封读者来信探听他们 的踪迹》为标题发表。

这一篇文章如电闪即过,那啸声,也随即倏然而逝,空气中又恢复了静寂,但这静寂是沉重的。

紧接着,冯雪峰又撰写两封“读者来信”:《作家在地狱》(署名曙霞)、《青年作家的死》(署名海辰),这两篇文章告诉大家五位作家“已被枪毙了”,让原本宛如镜子的暗涌激起了涟漪。

袁殊则在《文艺 新闻》上以《呜呼!死者已矣》的题目刊登了这两封来信,为真相添了一把烈火。

两人机智勇敢巧妙地将五位作家遇害的消息披露于社会,迅速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让国民党无计可施,最后只能军方出面勒令《文艺新闻》停刊。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自此之后袁殊正式参加了左联,他怀着满腔热忱投身于反帝爱国的文化工作之中。

袁殊是一个非常有文学才华的人,“报告文学”这一概念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而且也是最早付诸研究的人。

夏衍利用这一概念,发表了著名的《包身工》,袁殊虽然不是钟鸣鼎食之家里生长的公子,但确实是闻名的才子,他不但闱墨极佳,连他的诗文小令,也在被人们传诵。

就是风情街的娇娃提起袁殊来,除了掩口俏骂“薄幸”之外,又有谁心中不是梦萦魂绕的呢?

如果命运没有转轮,没有舵,袁殊或许能成为文学史上一名极具影响的作家,然而一项特殊使命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1年10月。

夕阳西坠,古道苍茫——

静安寺的树叶被秋风吹得几乎变成了一片混沌,你眼力若不是特别的敏锐,你甚至很难看见由静安寺对面走来的人影。

风吹过时,发出一阵阵呼啸的声音,这一切,却带给人们一种凄清和肃索之意,尤其当夜色更浓的时候,这种凄清和肃索的感觉,也随着这夜色而越发浓厚了,使人禁不住要想尽快的逃离这种地方。

然而静安寺有两个人正在等袁殊。

这二人便是中共中央特科二科(情报科)科长潘汉年和他的助手欧阳新(化名王子春)。

他二人是代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 正式宣布,吸收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秘密党员,参加中央 特科工作。

袁殊觉得身上有些寒意,可是心中却仿佛有了光。

由于顾顺章、向忠发的叛变,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白色恐怖的包围之中,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随时都有被杀的危险。

他追求理想的信念勃勃不绝,朝夕思切的事,为了追求真理,袁殊毅然作出了这 一政治抉择。

从此袁殊便在文化圈子中销声匿迹。

三、放弃荣誉

一个人秘密加入前卫组织,普通人不知道他的身份。

还要脱离组织,褪去红色,伪装成灰色的小市民,还要寻机打入敌人内部,放弃自己原本该有的荣誉,放弃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党。

在敌人内部做分化瓦解工作的危险,远比战场明刀易枪要可怕,可能会看到组织成员被敌人严刑拷打承受心理上的极大压力,甚至会背负反动罪名死去。

一个人,除了生命,还有更难的,是自由,是毁掉自己的名誉,或许一辈子活在暗无天日的敌人内部,即使牺牲了也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人。

任谁也无法做到!

可是袁殊却义无反顾。

不是他脑子有病,而是他真的热爱真理。

潘汉年指定王子春为袁殊的单线联系人。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袁殊掌握了进行秘密联络、传递消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为了能够成功进入敌人的圈子,王子春帮袁殊梳理亲朋关系,最终袁殊想起有个表兄贾伯涛在国民党任要职。

贾伯涛是袁殊娘舅贾宝书的大儿子,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就这样,袁殊与贾伯涛扯上了联系,经过贾伯涛推荐,袁殊便到国民党上海社会局局长吴醒亚手底下工作。

袁殊投其所好,在写简历的时候,特别强调“厌倦了左倾活动,想过安稳日子”的愿望,让吴醒亚十分欢喜。

吴醒亚见他是个人才便安排他到湖北帮,帮他打听内部社会消息。

四、多重间谍

1933年。

吴醒亚成立了中统CC系秘密小派别“干社”,而与之相对的这是戴笠以黄埔学生为班底成立的 军统“复兴社”。

这两个绝密的特务组织就这样以拥蒋反共为宗旨同时出现在了上海滩。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袁殊被任命为“干社”情报股股长,行动股股长则是李士群。

李士群曾经也是共产党,之后他和他的老婆公开背叛了党,加入了国民党。

袁殊利用王子春提供的情报,抢在李士群将这些情报用来谋取上升的途径,很快就铺平了自己升任要职的道路。

袁殊利用洪帮人物胡抱一和王亚樵的关系,与程潜部队驻沪代表牵线搭桥,促成他们双方密谈,使得吴醒亚的情报小组获得了“一等功”。

袁殊趁机向吴醒亚讨了个新闻记者的职业,开始了他的情报工作。

有了“新声通讯社”记者这一个身份,袁殊经常出入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从中了解了许多内幕消息,他还有机会出席日本 驻沪领事馆的记者招待会。

在袁殊的谋划下,他又结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外交官岩井英一。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岩井英一

袁殊从岩井英一口中得知了许多情报,而岩井英一每个月给袁殊许多“交际费”发展他为日本做间谍。

就这样,袁殊摇身一变又成了日本外务省的情报人员。

中日谈判的时csgo辅助网站候,袁殊通过岩井英一这个渠道,打探到了关于货币兑换率与关税这样热门新闻话题的内幕。

由于袁殊的新闻消息报道又快又准,很快他就成了红人,吴醒亚对他刮目相看。

青帮等帮会、商会更是奉他为坐上客,于是他又成了青帮自己人,并办起了 “时事刊行社”。

袁殊游走于多方势力,巧与周旋,游刃有余。

五、军统情报组少将组长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日本政府决定增兵上海。

9月。

夏日的暑气还没褪去,就已是秋风肃杀,大地苍凉,漫天残霞中,日本人派往上海的部队已达五个师团近 20 万人。

10月,日军企图进入苏州河一 线消灭上海北部中国守军。

为了能够消灭日军,打击侵略者,袁殊化装成日本学生,冒着生命危险亲临日军阵地侦查,他操着一口纯正的日语置身于荷枪实弹的日本人中间,仿佛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他穿梭于各个阵地之间,将日军的病例于军车调动情况记在心里,顺利完成了侦查任务,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

但是由于他的种种行为让人怀疑,最后受到军统特务的跟踪和逮捕,经杜月笙斡旋才获释。

随着战局的变化,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国民党开始往大后方撤退,代理则在上海布置了大量的潜伏任务,因为需要大量的懂日语的情报人员,经过杜月笙的提醒,最终戴笠亲临位于武康路袁殊妻子马景星的私宅,要求袁殊去见他。

这一转折,让袁殊感到十分意外,迅速报告给了潘汉年。

潘汉年帮袁殊做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今后袁殊将能从军统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潘汉年

第二天,上午9点。

绚烂的朝阳,映着袁殊的浓眉大眼,铜筋铁骨,闪闪地发出黝黑的光彩,峙立如山。

戴笠望着这个成熟的男人,“你现在靠什么生 活?”

“靠我老婆养活!”

“羞不羞?”

“羞!”

“你来给我做事,包你过好日子!”

袁殊感到意外地轻呼一声:“不知戴先生要我做什么事?”

“抗日!”随后戴笠补充了一句“留日学生不抗日还能干什么?”

就这样袁殊又打入了军统,被委任为军统局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

袁殊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暗杀臭名昭著的汉奸,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

上海沦陷后,潘汉年于 1937 年 12 月中旬撤离到香港。

之后便是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刘少文与袁殊联系。

面对日本人和国民党两股势力,袁殊一个人孤独地坚守在上海,他单枪匹马战斗在敌人的营垒,与多方势力斡旋斗争。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的决心,怀抱着无比强大的勇气与对手角逐情报沙场,进行着一场极其特殊的生死较量。

六、行动

1938年夏。

整个晚上,空气非常潮湿,而且出奇的宁静,气温一直在四十度左右徘徊。人热的不断擦擦额头的汗。

袁殊知道日本人的麻烦要来了,因为他早就派人摸查清楚了虹口本田纱厂后院的这个日本海军军火仓库。发现只有一个当伙夫的外乡人可以自由出入这间仓库。

于是,袁殊派出“抗日铁血团”的王铁民化装成黄包车夫,以帮忙买菜为名接触伙夫。

等到王铁民与伙夫混熟后,袁殊将事先准备好的定时炸弹交给王铁民带入库房。

晚上,一声巨响把日本海军仓库引爆,冲天大火划破夜空,璀璨夺目,轰隆隆的声响如同交响曲,仿佛是胜利的战歌。

这一次爆炸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上海人无不拍手称快。

袁殊紧接着又组织暗杀小队,伏击了汉奸、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和伪大民会会长冯心如,这一系列行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许多准备投靠日本人的汉奸感到芒刺在背。

1938年秋天。

落霜的天。

香港却是一片四季如春,戴笠在香港召开军统骨干人物座谈会,并对敌后抗日人员进行了嘉奖。

袁殊还得到了两把最新式的加拿大手枪,会上戴笠表示拿枪可以去杀敌,但是不能对团体不忠,这话让袁殊意识到,他这个非黄埔嫡系的人是不被戴笠完全信任的。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会后,戴笠单独接见了袁殊,亲自向他下达了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暗杀汪伪特工总部头子李士群。

得到这个任务后,袁殊又去见了正在香港的潘汉年,潘汉年得知戴笠命令袁殊除掉李士群之后,表示自己不久之后就会去上海。

而李士群在投靠日本人以后不仅杀害了不少军统的人,让戴笠对其恨之入骨,而且还捕杀了不少共产党人士。

袁殊得到了潘汉年的许可后,回到上海后开始着手策划爆炸汪伪76号特工总部事宜。

这次任务袁殊亲力亲为,他亲自画地图,挖地道,就在计划快要实施最后阶段时,暗中投靠了李士群的军统上海区区长将袁殊出卖了。

李士群连夜带人将袁殊扣押在 76 号,拿着袁殊亲自绘制的76 号地形图、爆破计划书,向袁殊逼供。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李士群

袁殊在牢房里说:“自古成王败寇,今天我栽了,任你处置!无需多言!”

李士群见对袁殊来硬的不行,于是就换了一副嘴脸,开始用金钱、美女、官位来对他实行软 硬兼施、威逼利诱。

然而令李士群没想到的是袁殊软硬不吃,气的李士群用日本人来给他施压。

袁殊顺势说道:“你为日本人办事,我就没有关系?我就不是为日本人办事?”

这一番话让李士群怔住,他知道袁殊有很多日本关系,一时间也拿捏不住,只能被袁殊牵着鼻子走,袁殊则趁机要求李士群派人去他家通知他的管家马景星送换洗衣裳来。

等到马景星来到76号时,袁殊趁机暗示马景星去见已回上海的潘汉年。

潘汉年得到消息后,十分镇定,他拿起电话就给岩井英一打电话,此时的岩井英一已担任上海领事馆副总领事,其主要任务仍然是为外务省收集情报。

岩井英一接到电话以后,以“袁殊是外务省的人” 为由,动用关系将袁殊保了出来。

袁殊被保出来以后,岩井英一发展他为日本人做事,恰巧此时岩井办了一个特别训练班,秘密培养了许多情报人员。

而袁殊则欣然接受这一邀请。

日本方面想从袁殊这找到突破口来进行反侦察,以搜集中国方面所需要的情报,并加以利用。

七、利用与制衡

为了对付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阴谋和蚕食政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就连国民党也出动了相应的反制措施。

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互结合,在敌占区进行灰色政权,公开是斗争。

一时间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牵制,形势极为复杂。

间谍战与反间谍战,潜伏与抓捕,暗杀与串打,封锁与反封锁,斗智斗勇,每天都咋上演着惊心动魄的谍战。

1939年11月1日。

落日的余晖,将天边映影得多彩而绚丽,秋日的晚霞,将上海的高楼映影得更潇洒而挺秀。

这天袁殊向岩井建议成立“兴亚建国运动”本部,得到岩井英一的许可后,袁殊在上海宝山路938号对外挂上了“岩井公馆”的招牌,并开始组建班子。

袁殊趁此机会,联络潘汉年选派大量人员进入公馆。

潘汉年为袁殊四处筹划,他不仅抽调了许多人员协助袁殊组建班子,还为他在戴笠面前找到了合理的说辞,而戴笠刚好也是看到袁殊能够进入日本情报机构的这一作用,才重用他。

而这次袁殊深入日本情报机构,正中戴笠下怀,戴笠勉励袁殊继续为军统效力。

在潘汉年的斡旋之下,袁殊不仅在军统站稳了脚,还在日本人面前也有了根基。

袁殊不断地取信与岩井,对日本人搞“全面和平” 的政治谋略进行反利用,袁殊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掩护了潘汉年等我方地下党同志,还在取得了日本人的信任,还得到了国民党的支持。

一时间,袁殊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地位。

袁殊利用日方提供的方便和经费,又拓展了自己的情报网。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他在与日伪和顽固派作斗争的时候,经常利用76号和军统,将日本人、汪伪汉奸、军统搅合在一起,让他们狗咬狗。

除此之外,袁殊与潘汉年合作,导演了一场场出色的情报战,日本人和国民党以及汪伪有时候得到袁殊的情报后十分高兴,殊不知这一切都是他与潘汉年合作导演的一场戏罢了。

八、情报

1942年春。

上海的春雨似乎来的更早一些。

虽是春雨,却如同暴雨一样。

浓云如墨,蛰雷鸣然。

暴雨前的狂风,吹得漫山遍野的草木,簌簌作响,虽不是盛夏,但这沂山山麓的郊野,此刻却又如晚秋般萧索。

刀光剑影就在这场春雨中悄然展开。

日本外务省安排陈孚木与袁殊一道,作为“兴建运动”的代表,应邀到日本访问。

外务省头子野春吉三郎是这次访问的主角。

在访问期间野春吉三郎向陈孚木与袁殊二人透露日本的国策,准备诱降蒋介石,建立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主体的大东亚共荣圈,并告诉二人,日军已经确定了南进的战略部署。

这一消息让袁殊为之一震,经过袁殊多方调查、求证,他得出日军南进已是确定不移的战略决策,随即他将这一情报报告给了潘汉年,潘汉年随即亲自奔赴延安,将这一情报告知中央。

在欧战全面爆发的时候,苏联担心腹背受敌,有了延安递来的日军南进的准确情报后,苏联这才放心大胆地从远东调出了几十万兵力到西线。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从1939年到抗日战争胜利,袁殊在特殊的位置战斗着,他始终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游走于复杂的多方阵营中,这无疑是与他的智谋和过人的但是有关。

他在这段抗战时期,完成了无数的情报工作,积极向党中央提供了日伪内部的人事调动,兵力部署,清扫行动;他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还建立了秘密交通线,救援了无数的爱国人士,这其中还包括袁殊亲自救出的鲁迅夫人许广平,甚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人顺利撤退回到延安;由他递出的情报,粟裕部队才能迅速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袁殊不仅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他还在敌方阵营一路高歌猛进,升任各种要职,先后担任了一系列伪职,如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清乡专员以及伪保安司令等等。

九、撤退回家

1945年初。

江苏早春的朝阳,寒冷,金黄。

他,袁殊,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家门。

他伸伸懒腰,塞好衣摆上外吐的棉絮,然后将束腰的腰带抽抽紧。凭了数年来的经验,他知道,这样做不但暖和得多,而且会有一种刚刚吃饱的感觉。最后,他仰脸吸进一口清气,振作地挺起胸膛,迎着阳光走去。

这样做是为了让人看起来他生病了。

就是这样一副病恹恹的气色让他成功辞去了伪教育厅长等职,仅留下一个上海市参议的名份。

9月。

中共党组织通过恽逸群通知袁殊,让他做好转移到解放区的准备,这是袁殊第一次得知可以回到党的敌方,可以不在伪装的消息。

然而此时的戴笠也派了先行人员王新衡前来委任袁殊为忠义救国军新制别动队第五纵队指挥 和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授予中将 军衔。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袁殊跟王新衡敷衍了几天之后,就突然隐藏了起来,再也不露面了。

当戴笠来到上海的时候,找不到袁殊,甚至连他的影子也没见到时,就在上海申报刊登了“寻人启事”,可是依然没有袁殊的任何消息。

1946年,刚刚过完新年。

国民党从解放区了解到袁殊成了共产党人,于是军统下达了通缉令。让本是国民党方面的“抗战有功人员袁殊”一夜之间变成了“共党汉奸”。

戴笠更是像一条毒蛇发了疯,四处抓狂,像他这样一个聪明的、优秀的特工居然让一个袁殊秀了一脸。

戴笠怒不可遏,派一个连去苏州抄袁殊的家,袁殊的老婆抱着刚出生还没几个月的孩子从后面逃脱,辗转来到了上海。

而此时南京一家报纸刊登了“袁殊病逝”的消息,一个在敌占区扮演反派角色的“汉奸”名字就此在政治舞台上消失。

十、蒙冤二十载

1945年10月7日凌晨。

这是袁殊离开狼窝回家的日子,他在这天安全抵达新四军淞沪支队司令部——青浦观音堂。

当时由于《双十协定》的签订, 淞沪支队必须北撤,袁殊便又跟随部队转移来到了解放区新港镇。

看着解放区的和平安宁,看着老百姓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袁殊感慨14年的付出非常的值。

他跟着部队一路行军来到了淮阴,华中局联络部部长扬帆亲自到码头接袁殊到驻地,之后陈毅、饶漱石分别宴请他,欢迎他来到解放区。

他在这还见到了曾经左翼文化界的老朋友楼适夷、阿英、李 一氓等人。

14年来袁殊与“狼”共舞,单枪匹马战斗在敌人心脏里,为了任务他伪装,反串各种角色,与敌人同流合污,难言的苦衷与无处诉说的寂寞,如今他回来了,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家庭。

在解放区的时候,袁殊写下了在白区的工作经验,14年的敌后工作,汪伪、日特、军统的内部材料。

之后袁殊在华中局联络部任第一工委主任,没隔多久他就开始负责国统区宁沪一带的策反工作。

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考虑他的特殊经历,便帮他改了名字,以“曾达斋”这个新名字重新登记入党,而他那秘密工作的14年则需要等到全国解放以后才能公布。

1949年,北平解放。

李克农亲自调袁殊到中央情报部门工作,他随冯铉到北平报到。

在北平的这段时光是袁殊一生中最为红火的日子,他每天工作到深夜,还专门从事日本问题的研究,撰写了大量有关日本问题的政论性文章。

袁殊思维敏捷,口才极好,经常作报告时能深入简出,将问题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在谈论日本方面的问题时,他总是最详细,最全面的给别人解答,因此他被称为“日本问题专家”。

1955年,正当袁殊准备大展才华,为新中国的情报事业奉献力量的时候,发生了“潘扬案件”。

他因为长期在潘汉年领导下工作,受到牵连,被以“反革命罪”被判刑1绝地求生黑号卡盟2年,刑满之后又被关押了8年。

1975年5月15日,在狱中度过了20年零40 天的袁殊告别了秦城监狱,被送往武昌大军山一个劳改农场“就业”。

64岁的袁殊给原机关领导写了一封信,只有8个字“生命不息,绝不停步。”

1977年5月,袁殊被准假回京探亲,他终于与离别的20年的子女团聚在了一起。

20多年,恍如隔世。

他的母亲在1971年去世,他的妻子在“文革” 中受迫害离家出走下落不明,望着均已经成家立业的子女,他又深感欣慰,他挥一挥衣袖,有一个人来到了湖北。

他在湖北写下了一首《遥想》:

骸骨托付军山上,留于儿孙凭悼长。

三春堤上莺歌柳,墓霭林前燕舞塘。

草木百代凌霜劲,江流千载洗沙忙。

盛世朝朝新曙色,故国风景更浓妆。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袁殊的书法与诗

回到农场的他以为自己就会这样度过余生,他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个月他从仅有的22块5毛钱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订了《红旗》、《人民日报》、《湖北日报》、《考古》四种报刊。

每天他工作半天,然后半天集体学习,晚上他就开始读报学习,整理以前的事迹。

1978年10月,是袁殊第二次回京探亲。

他在儿子曾龙陪同下到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他将自己的材料交给了以前的老同志,并斩钉截铁地说:“就是把我烧成灰,我也是心向共产党的。”

袁殊始终相信他会得到平反,他还写下了《感愤》一诗歌:

万锤难裂百炼钢,千烁不破一天霜。风 雪年年驱病劫,晨星旦暮洗寒光。

1980年元月,袁殊得到了平反,而此时他已经是风烛残年了,还患有半身不遂。

在等待平反的日子中,他用已经不灵活的手,写下了鲜为人知的史实,总结了敌后情报工作的大量工作经验。

实事求是,不歪曲历史,就是他的态度,他后来又撰写了《大流氓杜月笙》、《南窗杂记》等史料性传记。

CF透视 “五重间谍”袁殊:在敌营14年,蒙冤20年,史上最强的伪装者

1982年9月,党中央为潘汉年平反昭雪,受“潘案”株连的袁殊也重见天日。

1987年1月26日,袁殊在解放军309医院病逝,走完76年的传奇人生。

这个为党和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守护了国家和人民,他无疑是中国的千古功臣。

袁殊去世后被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骨灰盒上覆盖 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袁殊这个传奇的“五重间谍”不得不让后人感到由衷的敬佩!

谨以此文向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每一位英雄致敬!!!